文/李天扬[微博]
那天,母校校庆,我的朋友圈被复旦刷屏。我还觉得很正常,因为我的朋友中,复旦人多么。直到看到高大上的“上海观察”也发了一篇《今天,你复旦了吗?》,直到看到这篇稿子的末尾特意署了“本文编辑:上海西南某高校毕业生”,猛然惊觉,我们是不是太亢奋了?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那部宣传片,是不是抄了人家,不用讨论了。其实,且先不论抄不抄,自说自话地定位什么“美丽科幻+人性叙事+硬朗大片”,也实在不符合复旦人一贯的内敛、务实风格。校友爱母校,颇有一点“子不嫌母丑”的意思,因此,对于这个片子提前预热,对于校方像电影发行商一样高调宣扬,我们都不说什么。但是,当东京大学的片子一上线,几乎所有的复旦校友都同声谴责,我没有听到一个护短的。这倒不是说复旦校友都“爱母校更爱真理”,实在是因为是非太过分明了。
现在要讨论的,似乎是,如何危机公关。
话说,还是在我读复旦的近30年前,我们新闻系的居延安老师,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他的著作《公共关系学》长销至今。可惜的是,最早开设公关课的复旦,公起关来,却并不高明。这一次,也是。
一上来,是硬撑着说是“创作剧本的过程是独立的”。怎么可以这样?你把全国人民当瞎子和傻子?
后来,实在撑不下去,呑呑吐吐地招了:“摄制团队看了全球二十多所高校的宣传片和几家著名的广告公司的广告片,其中就有东京大学。我们的短片从2015年4月份开始拍摄,因题材类似,摄制团队比较多地参考了东大短片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
这脸打的,让人不忍直视。
仍然是出于对母校的爱,事件发生后,我猜想了各种可能,期望的最好结果是——这部片子是外包的,抄袭的事儿都是外人干的。复旦的错,最多是所托非人、孤陋寡闻,是失察。可惜,不是这样。
那么,错误的性质有多严重?
说得轻一点,是无能——拍一部片子,临时抱佛脚,找一大推片子来现学,脑子里一点创意也没有。
说得稍重点,是无知——竟然没有意识,到这样“参考”,其实是抄袭;竟然不懂得,片子的创意,也是知识产权。
现说得重点,是无耻——明明从头到尾是抄人家的创意,还要牛皮哄哄地吹嘘说是什么“硬朗大片”。
前后两次回应媒体的,是同一个人。虽然这位学弟说“坦诚地接受校友们和所有关心复旦的人的批评和质疑”,可是,回应的态度实在不够坦诚。直到昨天,还在说是剧本构思完成之后,才“参考”人家作品的。这个,可能吗?
至少从采访中看,这位学弟想自己独立承担这起事件的后果,他说:“因为赶时间想尽快做出来,在送审时,没有向学校有关部门全面汇报拍摄的过程和背景情况。”
好吧,我相信他。校庆工作千头万绪,“学校有关部门”没有空具体了解一部宣传片的拍摄详情,也正常。但即便如此,复旦宣传片抄袭也绝不是他一个人的事。
我希望,我的母校复旦要郑重地公开事件的调查结果,并诚恳地向公众、向校友道歉。
但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第二步——深刻反省堂堂复旦怎么会犯如此低级错误,仔细想一想,复旦在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知识产权意识的教育中,有多少漏洞需要补。甚至不妨把这起事件作为每年新生入校教育的案例之一,告诉每一代复旦人,我们这样错过,我们再不能这样错。
不掩饰、不回避,复旦应该有这样的风度。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