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拼的不是山头,而是飞翔能力

2015年01月08日17:18   媒体精选  作者:新浪专栏编辑部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策划部、网络新闻部主任杨继红与大家分享“央视新闻”的新媒体转型经验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策划部、网络新闻部主任杨继红与大家分享“央视新闻”的新媒体转型经验

  文丨新浪专栏 媒体精选 刺猬公社

  1月3日下午,在“刺猬公社”第2期沙龙上,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策划部、网络新闻部主任杨继红与大家分享了“央视新闻”的新媒体转型经验。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央视新闻”的用户数达到了多少?转型过程中他们做了哪些努力?又面临哪些压力?对未来有何构想?赶快跟随刺猬君一探究竟吧。

  by 王海萍 整理

  演讲嘉宾:杨继红(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策划部、网络新闻部主任)

  时间地点:1月3日,刺猬公社第2期沙龙,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环球资源厅

  演讲核心要点

  1、重视用户,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我们怎样通过净化自身而靠近和接触用户?如何更好地到达用户、影响用户,提供信息为用户服务?如何通过改进用户体验来获取用户信任、用户依赖?

  2、如今,大家拼的不是脚下的山头,而是飞翔的能力;拼的不是新闻资源的哺喂优势,而是独家发现、独家获得、独家分析、首发到达的接触用户的能力。

  3、现在,无处不在的新媒体用海量信息倒逼我们的权威地位;无处不在自媒体倒逼我们的时效优势;新媒体的亲和力、互动性倒逼我们的用户接触能力。

  4、央视新闻新媒体用户过亿,广告过亿,如果只做发布级别的应用,就不能认为是实现了向新媒体的进化。我们和频道的功能会出现很多重叠,必须在向交互级别甚至平台级别的进化中,建立和用户之间更紧密的连接,才能完成“基因进化”。

沙龙分享内容

  1.“央视新闻”用户过亿,向移动进发

  2012年11月,“央视新闻”开通了官方微博,当年年末,用户数便达到500万。当时我们还说是百万级用户。等到2013年末,我们的用户数达到了4500多万,千万级用户。2014年末,我们用户数破亿。最新的用户数是一亿零七百万(1.07亿)。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我曾经换算过,如果说1分钟=1200万的收视人群,那么1.07亿就约等于8%~10%的收视率,这个收视率是非常可观的。

  但对待数字,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谨慎乐观”:如果把这个数字做两次对折:第一次,假设用户数是四个平台(微博、微信、央视平台客户端、搜狐客户端)叠加在一起的,而一个“小刺猬”有可能同时订阅了四个平台的央视新闻产品,那么,四个用户其实可能是一个;第二次对折,一个人不止有一部手机,还可能有pad,所以这个数字可能要再次受到挤压……

  这是我们抱有的一份清醒,以过去两年的增速看,应该乐观!2015如果我们的用户数能摸高到3、4个亿,那么无论我们内心怎么“谨慎”,怎么对折,央视新闻也实实在在是过亿级的了!

  央视新闻向哪里进发?我觉得阶段性目标是移动端。

  2015年底,亚洲手机保有量会达到37%,中国的手机用户总量首次超过PC,网民的规模超过8成。

  “网民”这个概念在一些地方被标签化了,被一些地方等同于“网络暴民”,可我们在座的有哪些不是网民呢?有谁会因为某个内容来源于频道所以才看它,而来源于互联网就不看它?又有谁会因为这个内容来源于微信朋友圈我就看它,而来自于网易等的推送我就不看它?

  所以我觉得,在任何竞争情况下,内容总是为王的,但这个王者的尊严是要靠渠道去呵护的。就像菩萨为什么会低眉,是因为金刚怒目在前,金刚怒目确保着菩萨低眉。

  内容可以为王,也可以保证你的品质、你的影响力、你的专业性、你的不造谣和辟谣,但是你要靠渠道、一个强势的渠道,把你的内容推出去,第一时间推出去,你才能够影响别人的行为。

  另外,我们还想开创新媒体的盈利模式。如果我们真的有像凯文·凯利说的超生态圈,有自己的“Cphone”、“Cpad”、“Cbox”,假设我们可以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建立分账模式:大家的流量是免费的,或是价格低廉的,然后还有年底大礼包赠送,收看央视新闻时的成本就特别低了。

  在这种假设下,我们做了资源交换,代替用户付费。我认为,这种盈利模式在未来会开创新媒体的新盈利模式,那么每个人都在受益。没有人吃亏的事情为什么不干呢?

  2.要去媒介焦虑,添媒体自信

  我曾经悲观地认为,电视机在未来是一个必然被淘汰的东西,因为太占地了,就算能挂在墙上,这个屏也太大了,并且没有私密性。在什么情况下电视还存在呢?一个很怀旧的装修元素,我们和孩子一起看卡通,和老人一起看春晚,这个很温暖的元素,表达着我家是三代同堂的。电视机在未来的命运,我认为大概就是这样的。

  但是作为电视台,我们不应该在电视机要消亡的时候去紧张,因为电视机不过是我们媒体生存过程中所使用过的一种媒介。

  于是我就经常在区分媒体与媒介。电视机死了,视频可以活着;电视机死了,电视台可以活着;电视机、机顶盒不再有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其他的介质作为主渠道,推送我们的内容、搭载我们的舆论导向。

  在任何时候,我们不要拿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新型的组织方式,去否定一种组织,媒体是可以运用任何一种手段的,手段不单单属于任何一种媒体。我们从来没有规定过文字只属于报纸,声音只属于广播,视频只属于电视。门户网站刚出来的时候,难道它排斥过文字、声音、图像吗?

  反过来,一种新兴的媒体也不应该把一种新兴的媒介方式看做媒体本身。比如说我们自己认知的时候,也不应该把网络等同于新媒体、移动互联等同于新媒体。

  移动互联时代,无论你操持的是报纸、杂志、电视、广播,还是某一种物理、电子介质的东西,我特别建议,去媒介焦虑,添媒体自信。没有任何一个主管部门管理过任何一个组织,不允许使用哪种媒介形式。

  3.努力和用户建立关系

  我现在觉得,新媒体的发展,就是要你真正和你的用户——那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建立起关联,这样你才有生存价值和使用价值。

  现在,我们在努力建设和用户的关联方式,叫Eyes-on-clouds。我们想让一个个的用户通过扫描注册成为央视新闻的微博、微信、客户端的用户,之后就能够和我们客户端的后台联通。这个后台就能接受一对一、C2B的信号,他就能给我们报选题、报视频,因为你记者跑得再快,也快不过现场那个人。

  我们经常出去做大直播的时候,卫星车、转播车,在大的转播车上,导播转播、切换11个摄像机的信号、画面,主控、主播,音频、视频,主持人、导演,以及候场的若干个嘉宾,那么多人全部达到现场的能力,我们再快能比得上现场的一个人吗?

  所以,如果我们搭建用户上传的信道,使用户能通过央视新闻的平台上传文件、图片,这就相当于是一个通讯社了。现在我们正在和央视网合作搭建央视新闻数据处理中心,就像CNN有iReport这样的平台,编辑负责筛选这些上传的信息。

  如果我们能把这件事情做成,会给予用户巨大的回报——决不是免费的,这么有价值的一手信息不应该免费。

  【刺猬君特别要说明一个细节,演讲时,杨继红突然停下来换了条围巾,原本红色的围巾变成了黑色的,然后解释了她带两条围巾过来的原因。】

上一页12下一页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新媒体 央视新闻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