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败因和中国对二战的贡献

2015年07月16日18:10   锐见  作者:冯玮  
日本向中国人民投降日本向中国人民投降

  文/新浪锐见 冯玮

  日本爱知县蒲郡市三河湾国立公园内三根山顶,有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的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的坟墓,墓碑起首就是对日本战败原因的总结:“由于美国投放原子弹、苏联背弃互不侵犯条约、资源不足,日本无奈战败……。”

  在中国,日本投降主要因为“屈原”和“苏武”,即美国投放原子弹和苏联对日诉诸武力的认识也颇为流行。但值得注意的是,原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回忆录中写道:“认为日本的命运是由原子弹决定的,实在是一种错误。在第一颗原子弹投下前,日本的失败早已成定局。”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也在1960年坦言:“1945年使用原子弹,从军事上讲没有任何必要性。” 近年,认为原子弹最终导致日本投降的观点更不断遭到质疑。

  首先,按照以往通行说法,投放原子弹不仅可使日本早日投降,而且可避免50万至100万美军牺牲。但是,1945年6月18日白宫会议资料显示,美国预测,1945年11月1日实施“奥林匹克计划”即九州登陆作战,可能阵亡的人数“在2万人以内”。不少学者认为,美国夸大可能阵亡的人数,是为了强调“投放原子弹是必要的,是正当的人道行为。”

  其次,按照美国马丁·夏尔文教授的说法,“与其说原子弹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日终结,毋宁说原子弹推迟了战争的终结。”他这么说并非无理,因为美国将原定7月1日召开的波茨坦会议一拖再拖,就是为了使会议在原子弹研制成功后召开,以便手里握有“同花顺子”。麦克阿瑟也认为,如果美国像随后所做的那样,同意保留天皇制,战争可能会提前几周结束,使用原子弹并无必要。照此说法,那么美国所以将《波茨坦公告》原稿中载明“保留天皇制”的条文,修改为“天皇地位未定”,是否有为投弹寻找理由的嫌疑?根据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负责人格罗夫斯中将的证言,“美国早已将日本作为原子弹攻击对象”。也就是说,即便日本最初不对《波茨坦公告》表示“默杀”(英语被译为“ignore”即无视、忽略),挨原子弹早已成为日本的“宿命”。

  日本为何有此“宿命”?很多学者认为是为了不让苏联参战和威慑苏联。这一观点在丘吉尔的回忆录中能够找到依据:“美国不愿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确实,原子弹实验成功前,美英两国都曾强烈要求苏联参战,但原子弹实验成功后,美英两国无意让苏联分享对日战争胜利成果。另外,对美国和苏联外交档案的最新研究显示,在波茨坦会议上,斯大林要求共同占领日本的要求,使杜鲁门感到非常为难。在7月24日的波茨坦会议上,杜鲁门以非正式方式告诉斯大林:“美国已拥有一种具有空前毁灭性能的新式武器”,斯大林默无表情地表示:“希望能好好利用它来打击日本”。斯大林的这种态度,令杜鲁门决定使用原子弹,“使苏联变得更好说话”。事实上,由于苏联军队占领了东欧大部分地区,杜鲁门急于想在苏联参战之前使用原子弹,不依靠苏联结束太平洋战争,以便日后在解决东亚问题时掌握话语权。

  美国海军上将李海曾表示,“科学家和一些其他的人们想要进行实战试验。因为这个计划耗费了总计20亿美元的经费。”这被认为是美国投放原子弹的另一个理由。一个和“曼哈顿计划”有密切关系的高级官员曾表示:“这颗原子弹必须成功——因为在它身上已经用了许多金钱,假使失败,我们对于这样巨大的费用将如何交代?想到人们的批评就会令人感到害怕……当这颗原子弹完成并投下后,一切有关人员感到了巨大安慰,有如释重负之感。”

  那么,墓碑上所谓“苏联背弃互不侵犯条约”,是不是导致日本战败的要因呢?所谓“背弃”,是指1941年4月13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与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在莫斯科签署了《日苏中立条约》,有效期五年。但1945年4月5日,苏联单方面宣布废除《日苏中立条约》。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后,8月8日下午17时,莫洛托夫召见了日本驻苏联大使佐藤尚武,宣布苏联将和日本进入战争状态。8月9日,苏军展开了代号“八月风暴”的军事行动,由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远东苏军三个方面军,从三个方向对日本关东军发起攻击。8月17日,即在天皇裕仁颁布《终战诏书》后,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向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发报,宣布日军投降。

  按照日裔美国学者长谷川的说法,“是苏联对日宣战而不是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但是,真的可以这样认为吗?须知1945年8月的关东军和1931年的关东军,实力迥异。1931年的关东军是日军王牌部队,有多个甲种师团,而1945年的关东军因主力几乎悉数被调往各条战线,约70万兵力大都是紧急动员的新兵和开拓团的日本农民,有的甚至以竹枪代替步枪,当然不堪一击,更何况日军是“奉旨投降”。

  那么,日本究竟因何而败?38岁即成为英国牛津大学终身教授的拉纳·米特,2013年10月18日发表于美国《纽约时报》的文章《世界欠中国一个战争债》,值得关注。文中写道:“中国抵抗日本侵略是未被讲述的二战伟大故事之一。尽管中国是首个与轴心国交战的同盟国,但是与美国、英国甚或到1945年8月才对日宣战的苏联相比,中国在太平洋战局中的作用远未得到承认……中国几乎全凭自己的力量肩负起了抗击日本法西斯的重任。”

  确实,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后的最初4年,中国基本没有获得外部援助。之后,美国对中国的援助虽然对提升中国的军事装备水平有一定作用,但中国只得到了美国所有对外援助的1%到1.5%。中国的抗战,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成功抵御了日军入侵,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1938年6月武汉会战前,日本天皇在御前会议上表示,“要给国民政府最后致命的一击,迫使中国投降”;“不愿见帝国雄师百万受制于中国”。松井石根在日记中写道:“贯彻日本陆军传统精神和作战方针,速战速决。”但战事的胶着,令日本不得不承认,“事变的长期化已不可避免。”1945年抗战结束时,向中国投降的日军是128万!

  第二,击毙了大量日军。中国战区歼灭日军人数,各种说法不一。即便按照日本厚生省1956年3月公布的调查数据,也颇为可观:从1937年7月7日到1945年8月15日,日军在中国关内战死40.46万人,在东北战死2.65万人,在台湾战死3.74万人;1945年8月15日后,由于八路军、新四军继续对日作战,日军又在中国关内战死5.11万人,在东北战死2.02万人。按照战争中受伤为阵亡3至4倍的惯例,日军在中国关内受伤人数应在150万左右。

  第三,保障抗日物流畅通、阻遏日军供给。1944年,约4万名中国远征军与美英军队并肩作战,确保了“战略大动脉”滇缅公路的畅通。另一方面,日本哀叹,中共武装力量“对破坏重要的战争资源地区及设施的策动渐趋激化,其手段也更加巧妙、恶毒。”

  认为日本应该反省历史的著名史学家竹内好曾经指出,“日本是向盟国投降的,当时的盟国主要是英美中苏,可日本只是向其中的美国低头服输的感觉强烈些,对苏联也是如此。日本败给中国的实际感觉非常淡薄。”但是,综上所述,中国不仅为赢得自身解放,而且为战胜日本侵略扩张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一历史事实,毋庸置疑,不容否定。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中国 日本 二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